听说了吗?
咱们中文里藏着不少”日本制造”的词汇!
从”哲学””人权”这些和制汉语,到”寿司””人脉”这些流行词,日本语言正悄悄改变着中国。
这可不是偶然哦!
时间回到1895年甲午战争后,战败的中国把日本当成改革范本。
1900年代初,鲁迅等大批学生被派往日本留学。
他们在翻译西方思想时创造了大量新词,比如”哲学””人权”等,还通过自著传播到中国。
1920年出版的《共产党宣言》,就是留日学生陈望道用日本译本为基础完成的!
但不是所有词都受欢迎。
有人主张用”群学”代替”社会学”,用”理学”代替”哲学”,这些反对意见虽然存在了一阵子,最后还是让位给日本说法了。
1972年建交、1978年改革开放后,中日交流进入高潮。
日本电影、动漫在中国热播,”寿司””人脉”等新词就像蒲公英一样飘进中国。
连”过劳死””不景气”这些日本先遇到的词,咱们也学过来了。
作家村上春树创造的”小确幸”,更是被中国读者热捧。
注意看这些词的变化:现在流行的”~化””~性””~族”用法,就是从日本传入的。
就连咱们常用的”手帳”(手账),现在中国人也离不开了,每到年底,各种手账都会热销!
这些日本词汇的流入,就像一条条文化河流,不断滋养着中文。
它们见证着两国文化的碰撞交融,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化。
未来,中日语言还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?
原文链接:https://ribenzhan.com/toutiao/liuxue/22401/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評論0